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尹麗波近日在中國電子報推出的“深化融合發展,推動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專欄發表文章,闡述新時代兩化融合的新內涵和新特征。文章提出,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兩化融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一脈相承,是新時代背景下兩化融合的新目標、新內容、新要求,標志著兩化融合邁入新階段。
推進兩化融合是黨中央一以貫之的戰略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 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要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業、農業、服務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與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兩化融合、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化深度融合一脈相承,是新時代背景下兩化融合的新目標、新內容、新要求,標志著兩化融合邁入新階段。
一、 新技術引發新變革
以信息網絡技術加速創新與滲透融合為突出特征的新工業革命,不斷加速全球經濟數字化轉型步伐,工業互聯網蓬勃興起,推動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影響之深、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前所未有。這在客觀上要求我們順應產業變革趨勢,發揮數據的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推動工業經濟向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轉變,搶抓產業變革發展機遇。
(一)以“互聯網+”創新推動生產關系變革
伴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展,圍繞用戶主導、生產分散化、服務個性化的新要求、新趨勢,企業全面深入推進創新創業,搭建起實現企業內部、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用戶之間資源動態協同和按需優化配置的“雙創”平臺,沖破傳統契約關系,探索實現全員共治、共創、共享的新治理體系。處理好數據要素與傳統要素、信息技術與傳統技術、信息化時代管理與工業化時代管理、不同產業之間跨界融合的關系,企業的組織形態在逐步向扁平化、流程化、柔性化、網狀化和分權化的方向發展,企業與知識勞動者之間的雇傭關系、合作關系等也在隨之發生改變。這些激發員工活力、自主經營能力,促進企業全員成為面向客戶的價值創新中心的積極探索,代表了未來工業組織形態的重要發展方向。
(二)以“大數據+”創新推動生產力變革
數據作為繼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管理之后的一種新型生產要素,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源泉。數據資源與產業的交匯融合正促使社會生產力發生新的飛躍。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主要依賴土地、勞動力、資本等一般性生產要素,進入門檻低,規模化擴張快,但也容易導致產能過剩、惡性競爭和低端化發展。而工業大數據的及時性、完整性、開發利用水平,以及數據流、物質流和資金流集成協同能力,有助于大幅提升優化配置制造資源的效率和水平。相比其它生產要素,數據資源具有可復制、可共享、無限增長和供給的稟賦,打破了傳統要素有限供給對增長的制約,不斷催化和轉化著勞動力、資本、技術、管理等傳統要素,為持續增長和創新發展提供了新的條件與可能。
(三)以“人工智能+”創新推動生產者變革
當前,相較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人工智能和制造業的融合能夠更好地獲取基于數據的洞察力,使原來無法分析或難以破譯的數據產生新的利用價值,從而獲得更好的成本效益或更高的時間效率。基于數據等新要素,人工智能將物理世界的客觀規律以及人的經驗智慧用數字化模型進行刻畫、仿真并形成自我學習、持續迭代優化的新型能力體系。總體而言,人工智能在制造業領域的應用和實現是一個漸進而持續的過程。從初期的技術、設備、生產線的布局投入,到內部生產、制造流程的優化和效率提升盡可能降低成本,接著與外部整個供應鏈生態系統的協同,最后真正實現人和機器協同推進擅長的工作并達到增加資源供給的目標,實現生產者的勞動主體變革。
二、 融合發展的新特征
要深刻理解兩化融合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和本質特征,就是要認識到,我國正在并將長期處于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的歷史階段,沿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階段不斷躍升。得益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圍繞用戶主導、生產分散化、服務個性化的新要求、新趨勢,數據能在全球范圍內實時傳遞和共享,分散的供需雙方之間也能實現動態精準匹配,基于互聯網實現全員共治、共創、共享的制造業服務新模式蓬勃興起,制造業正步入網絡化階段。
(一)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融合發展在網絡化階段的主要任務
通過深入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實現勞動力、技術、設備設施、資本、服務、知識等資源的大范圍動態共享和按需提供,從而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獲益,全面盤活閑置資源,極大提升資源優化配置水平和利用效率,是融合發展在網絡化階段的主要任務,推動制造業進入智能化階段的必由之路,是搶占智能制造生態系統競爭制高點的必要前提。加速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是實現兩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必將為兩化深度融合提供強大的創新活力、發展潛力和轉型動力。
(二)工業互聯網是融合發展在網絡化階段的必然選擇
數字化階段主要使命是制造基礎設施、行為活動的數字化、軟件化改造,而制造資源配置規則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網絡化階段的主要使命是大范圍按需動態配置制造資源,智能化階段的主要使命是依據個性化需求深度挖掘和精準配置制造資源,因此網絡化和智能化階段將是制造業發展理論、方法工具、解決方案發生系統性、顛覆式變革的時代。當前,互聯網創新發展與新工業革命正處于歷史性交匯期,互聯網由消費領域向生產領域快速延伸,工業經濟由單點的信息技術應用向全面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度拓展。工業互聯網的概念興起于2012年,其目的就是要實現基于信息技術的網絡化制造。
(三)智能制造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隨著兩化融合的不斷深入,智能制造的概念和內涵日新月異,智能工藝、智能裝備、智能加工單元、智能生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智慧企業、智慧供應鏈不斷演進和發展。只有當人、設備設施、制造活動等的數字化達到一定程度,基于數據大范圍、大規模協同應用的制造業網絡化才能夠取得實質進展;只有當連接到網絡中的制造業參與主體、資源、活動等達到一定程度和復雜度,智能處理、自組織、自決策才會凸顯其價值且成為發展的必然要求,智能制造生態系統才會日益成熟并成為產業界的普遍選擇。因此從工業化、信息化發展的階段性來看,智能制造生態系統理所應當是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三、推動新時代兩化融合邁上新臺階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指出,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必須敏銳抓住信息化發展的歷史機遇,發揮信息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貫徹落實總書記講話精神,就是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堅定不移做好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這篇大文章。
(一)著力完善融合發展標準體系
一是系統謀劃全國兩化融合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573)工作,充分發揮標委會平臺作用,統籌好兩化融合標準的制定、應用、推廣等各項工作。二是優化完善兩化融合管理標準體系,加快研制兩化融合績效評價方法、企業兩化融合分級實施指南等關鍵亟需標準。三是積極拓展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廣度和深度,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重點區域和優勢產業的應用全覆蓋,引導企業持續開展兩化融合自評估自診斷自對標。四是加強與相關國際標準化組織的交流與合作,加快兩化融合標準國際化進程,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
(二)加快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推廣
一是建設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管理服務平臺,連接、管理、服務各類主流工業互聯網平臺,動態跟蹤平臺運行和企業應用平臺的情況,形成“1+N”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二是針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共性技術、數據治理、應用實施等領域,研制關鍵共性亟需標準,建立大數據可信共享的管理機制,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間的數據交互、資源共享、業務協同。三是建立服務評價、應用診斷、咨詢培訓、評級采信、運行監測、安全保障等全流程服務體系,以企業應用需求為牽引,培育工業互聯網平臺海量用戶和規模化應用,促進平臺開放價值生態建設。
(三)推動工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
一是集中開展工業電子商務專題研究,全面推出《工業電子商務白皮書》、《企業集中采購指南》、《中國工業電子商務發展報告(2018)》和《工業電子商務創新發展案例集》等開創性成果,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成果體系。二是協同各地工信主管部門、央企集團和國家級行業協會等資源,有重點有步驟地持續推進工業電子商務運行形勢監測分析工作,形成監測核心企業群,并編制相應發展指數,為全社會提供決策參考。三是聯合產業基礎好、示范帶動作用強的地區共同舉辦工業電子商務系列主題峰會,加強經驗交流,凝聚行業共識,搭建政產學研用高效合作平臺,積極推進工業電子商務向縱深發展,引領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
(四)提升工業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完善“一網一庫三平臺”、工業信息安全靶場等國家級平臺,建設數據資源中心,匯聚來自地方、企業等各方的工業信息安全相關數據,建立數據驅動安全能力。二是發揮決策咨詢優勢,推動工業信息安全立法,支撐工業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分類分級管理制度等法規政策編制,明確主管部門的監管職責,強化地方政府屬地管理責任,突出強調企業主體責任。三是依托國家工業控制系統與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大力發展面向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平臺聯網設備、應用的安全質量檢測等市場業務。
作者尹麗波,系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